东拉西扯:做着做着就成了猫扑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点,就是人和人之间都是首先保持一种排斥态度。
也就是说,互相之间首先是不信任的,或者说,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首先是不真诚的。不管你是否承认,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我想这个成因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新中国的某一个时代导致的吧,这个时代我不说大家也都能猜得到吧。再加上最近几年的拜金主义的风尚(我不确定这是褒义还是贬意,就像我不知道拜金主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一样),导致熟悉的人或者说是身边的人莫名的比陌生的人更容易失去一般性的信任。恰恰这个时候,互联网出现在大陆人们的生活中,于是乎,一个可以匿名自由发泄的渠道产生了(当然,现在不一定是匿名了),最后的结果是,大量的BBS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局域网内,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压力的发泄的欲望。当然,同时代的QQ也是如此,依稀记得当年我就非常热衷于搜索陌生人并加为好友,然后与之瞎扯,因为你根本不用担心他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所以谈什么怎么谈也就无所谓了。既然很难找到知己,那就找一个陌生人吧。
所以,在中国现在这个环境下,BBS类的网站如此火热绝不是一个偶然,这是由中国的现状的人性决定的。似乎也不在于中国是否有什么创新精神,而是迎合了中国人们的兴趣而已。
Sent to you by iBeyond via Google Reader:
via 对牛乱弹琴 | Playin' with IT by keso on 11/19/07
以前曾有过一个讨论:为什么BBS在中国那么火?无论如何,BBS的火爆,成就了猫扑,成就了天涯,成就了大量垂直BBS和校园BBS,甚至也成就了百度贴吧。但,无论BBS在中国有多火,始终没有成就一家MySpace,更没有成就一家Facebook。大量的BBS,只是火在中国互联网商业的边缘,别说价值上百亿美金,连上千万价值的都不多。不过,BBS的风行,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创业者的思路很容易回到BBS上去。即使是MySpace,它来到中国后,好像很努力地在做,但做着做着就成了猫扑。从运营思路,到做事方法,和去年的猫扑维妙维肖。这样说来,MySpace.cn的确很中国,但已被猫扑自己证明失败的模式,换个品牌再做,就有戏了?
做着做着做成猫扑的,不光一个MySpace.cn,还包括大量号称要做中国的Facebook的网站,这些经营者努力的全部目标,似乎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地方,让用户"扎堆、闲聊、kill time"(麦田语)。这几乎成了所有国内SNS经营者的思维定势,不这样,他们似乎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
Facebook一再声称,自己不是一个虚拟社区,国内的经营者大概都没听明白其中的含义。马克·扎克伯格说:"我们不能试图建立一个社区,我们不能试图创立出人们之间新的联系。"所以,Facebook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社交图(Social Graph)工具:" 我们并不想建立新型联系方式,而只是为了反映出真实世界。就平台而言,我们的创意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服务,这也是social graph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说,无关联的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压根不是Facebook想要提供的。而这恰恰是国内的克隆版在拼命努力的,做成了,就是一个新的猫扑,人声鼎沸,汪洋恣肆。这位美国留学生Jane的感受,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在Facebook上,我的朋友会不时地让我见识到一些我没有见过的东西,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网页游戏,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笑话或者一首新歌。在那里,我更多地是被熟悉的朋友"打扰",不过每次"打扰"可能都会有一些我或者我的朋友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被抛出来。在占座网上,我感受到的更多的一点是被陌生的朋友发现,并且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和朋友圈。这样的速度比我在Facebook上要迅速一些,但我的朋友并不像Facebook里的朋友一样总带给我一些新的东西,这方面要少一些,但是它可以更好地帮助我学习中文。所有希望被陌生人"打扰",跟陌生人沟通的人,我的建议是,天涯和猫扑应该是一个更好的场所,何必在一个形式上抄Facebook,本质上又学猫扑的网站混呢?
本来,SNS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种可能性,但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这么猫扑,所以,我们只能制造热闹,制造口水,制造流量和虚拟的繁荣幻象,却无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对牛乱弹琴 | Playin' with IT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